內容簡介
談詩只能像談論花的影子,就影子的形似和搖動,
試圖觸及詩的真貎,於是也只能模擬近之!
周夢蝶詩中不斷標示驚嘆號與問號究竟為何?
商禽如何使用超現實主義展現詩代表形式與精神意涵?
管管如何遊走「正經」與「不正經」並不斷地逾越以突破界線?
「美思力三質素說」、「三因說」、「三層界說」──瘂弦如何運用三者,打造自己的虛靜美學?
拉康幻象公式中的障礙觀重予解釋後如何詮釋鄭愁予的顏色詩變化?
不斷向內、向外跨越文體界線──隱地的船舶美學如何以有限的承載無限的流動?
林煥彰如何挾半半美學,悠遊於現代詩與兒童詩之間,並能在童詩領域大放異彩?
空白美學如何影響詩人蕭蕭?堅持小詩形式與空白、色空、有無的關聯性為何?
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及德勒茲的解轄域說,推衍渡也情與俠如此施展的可能緣由和方向!
以《地球之島》的「末日書寫」看羅智成孤獨的宇宙潛意識。
本書特色
詩人白靈大膽使用「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try)中的科學理論、甚至相對論的質能方程式加以推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白靈
本名莊祖煌,原籍福建惠安,生於臺北萬華。現任臺北科技大學副教授、臺灣「年度詩選」編委。擔任過《臺灣詩學》季刊主編。作品曾獲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十餘種獎項。出版有詩集《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等八種,詩論集五種、童詩集兩種,散文集三種。編有《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等十餘種詩選。建置有「白靈文學船」等九種網頁(www.cc.ntut.edu.tw/ ~ thchuang/index2.htm)。
譯者介紹
目錄
論叢總序/李瑞騰
花和它的影子/白靈
偶然與必然―周夢蝶詩中的驚與惑
約束與湧現―商禽詩的形式與精神意涵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管管詩中的生命熱力和時空意涵
持「序」不斷―瘂弦書序中的虛靜美學
天地與障礙―鄭愁予詩中的顏色與意涵
承載與流動―隱地詩中的船舶美學
站在蝕隱與圓顯之間―林煥彰詩中的「半半」美學
煙火與水舞―蕭蕭小詩中的空白美學
束縛與脫困―從身分認同看渡也詩中的情與俠
宇宙潛意識:解離與漫遊 ―以羅智成《地球之島》的末日書寫為例
附錄
白靈詩學年表
自序/導讀
序
花和它的影子
詩是語言之花、乃至宇宙之花,其奧祕與宇宙深層的現象有關。說「詩之道,非常道」,其與宇宙之道並無不同,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即使寫詩人亦然。因此談詩只能像談論花的影子,就影子的形似和搖動,試圖觸及詩的真貌,於是也只能模擬近之,很難真正說得清楚。尤其是詩之味或詩形成之根本究因就像花之香,是沒有影子的,其傳達還得看個人修養和領會,更難將其妙處說予人聽。
即使如此,有時還是不得不說。而談什麼是詩、自己怎麼寫詩,和論述他人的詩,是完全不一樣的路數。前者是搔自己癢處、甚至揭自己短處或瘡疤,偶而還覺得過癮或痛快。後者若說得好,很像偷窺或不經同意揭他人底細,說得不好只像是隔著靴搔他人的癢。
前者是我樂意的、喜歡做的,即使很像硬要把金針度予人似的。後者常是應邀參加各式研討會,推拖不了,只得頂著頭皮硬幹,認真讀書一陣子,對某位要研討的詩人想出甚至擠出什麼新穎的說法而且還要自圓其說,因此其實多是痛苦的,常是漫長的一兩月甚至更長時間的自我折磨,這本書的十篇論文便是這樣的結果,而且大半與香港大學的黎活仁長年推動臺灣詩人作品研究有關。
其實之前在大陸的作家出版社已出過一本論文集,叫《桂冠與荊棘》,也收了一半與黎活仁辦的研討會相涉的論文,那是更早寫的,因此完全未與此書重疊。
寫這些論文的最大好處是,竟然可以認真地把一個詩人的詩乃至一生行誼稍加追踪研究了一番,即使追索歸納出的只是一堆花的影子。然後試圖把這堆影子整理一番,用一些奇奇怪怪的說法,比如大膽到使用「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stry)中的一些科學理論、甚至相對論的質能方程式加以推演,給一個自己都半信半疑的說法。最麻煩的是,很像科學實驗似的,做少數幾個實驗,就要歸納提出一個結論,然後用這個結論再去推演尚未來得及做的其他實驗。比如〈偶然與必然―周夢蝶詩中的驚與惑〉中以氣態液態固態的「物質三相需求能量圖」與周氏的身心靈三態作比對,得出如下結論:
由上述「身心靈三態需求能量圖」大致可看出,他的生命觀與宇宙觀,早期是「驚多於惑」(能量需求快速走高/外在時代影響/偶發機緣),其後是「惑多於驚」(能量需求維持在極高檔/反思求道/生命困境),最後終知人生與宇宙的深義,尤其中衍發出「驚惑同觀」(能量需求大為降低/不假外求/一即一切)的生命美學,且越後期「瞬時自如感」頻率越高。
其實學者或讀者碰到這些圖(參見書中)一定很頭痛,不知其如何冒出來的,通常只有略而不讀。這倒無妨,因為任何評論莫不是用花影在模擬花,本來就不易說清,那又何妨多一個不同路數的說法呢?
但讀者對較為感性的歸納說不定興趣就高些,比如一樣在〈偶然與必然―周夢蝶詩中的驚與惑〉一文中說周夢蝶:
他不忮不求、卻是情癡一個,他如僧如丐、對人又常以十報一,他是頑石,他是幻影,他是螢火,他給了後世詩人很難追隨的身影和典範。
因此他的詩每一首都是「直到高寒最處仍不肯結冰的一滴水」,凡心太重的人很難仰首一窺究竟,俗塵落滿身的人很難理解他的真和他的清澈,用情不深之人很難明瞭他內在強烈的陰性的、柔軟的、阿尼瑪(anima)特質。他也是當前兩岸詩人最靠近禪、最能面向宇宙之根之心之所由、而又最終能明白自己一無所知也終...